本帖最后由 regpass 于 2012-10-3 14:29 编辑
幽蓝的夜空,明月在天,斜倚窗前,见庭中月色如水,不由思接千载,浮想联翩。
自有人类,就有了关于月的文化,在中国,中秋咏月,名篇不少,文人骚客咏之题之,后人吟赏之时回味无穷。在我的记忆中,教室后面的黑板上,老师曾写下过许多咏中秋的诗,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些句子:
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?” 可能是刘方平的句子(不百度了,残缺的记忆才是我真实的感觉。) 总觉得音韵极美,月为仄声,下句“秋”救之,读起来愈显得摇曳生姿。也喜欢最后的问句,绝句以问句作结往往很有余味,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。秋思自然是落到了千千万万游子的心中,也随秋风落到了故乡的山水间,庭院里----随君去想,越想越生动,越想越具体,越想越是有一段温情萦绕徘徊,回味不尽。
东坡那句有名的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显得更达观超然,我也更喜欢。亲人也好,情人也好,朋友也好,都不可能永远胶在一起,总有分别的时刻。每一个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,他们有他们的世界,只要大家各自珍重,彼此深爱,千里万里,便如同在身边一样。
现代大都市的月亮,似乎少了古人所述的那种美感,她的文化意义也与古代不同。我们已经知道没有蟾宫,也没有嫦娥,但是,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情节却依然如故,这是一种习惯,也是一种寄托,也许我们已经淡忘明月千里寄相思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,但是在这个节日里,我们会用电话、短信、帖子来传达对亲友的思念之情,我们仍然有诗,有歌,有缠绵不尽的情思,在这一点上,我们与古人也没有什么不同。
只要人间还有爱,就会有诗情,就会有中秋,这世界在那一天就会象中秋月那样显得更为圆满和美好。 |